\u003c/a>\r\n","recommend":[{"base62Id":"8jIMCTZMHK4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special/8jIMCTZMHK4","title":"你笑起來真好看 江岸喊你曬笑臉啦!","commentUrl":"ucms_8jIMCTZMHK4","newsTime":"2025-05-12 14:07:35"},{"base62Id":"8jKFUIpxKn7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jKFUIpxKn7","title":"高職學院投資拍恐怖片要求學生自費觀影?教體局回應","commentUrl":"ucms_8jKFUIpxKn7","newsTime":"2025-05-14 07:47:39"},{"base62Id":"8jKFUIpxKnn","url":"http://sd.ifeng.com/c/8jKFUIpxKnn","title":"百萬粉絲網紅遭勒索后自殺?警方:自導自演,已立案","commentUrl":"ucms_8jKFUIpxKnn","newsTime":"2025-05-14 08:01:29"},{"base62Id":"8jKFUIpxKnr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jKFUIpxKnr","title":"涉重大火災隱患判定規則等 一批安全生產領域標準發布","commentUrl":"ucms_8jKFUIpxKnr","newsTime":"2025-05-14 08:02:53"},{"base62Id":"8jJT5TdjrZi","url":"http://sd.ifeng.com/c/8jJT5TdjrZi","title":"中部六省省會城市倡議:打造中國交通“第五極”","commentUrl":"ucms_8jJT5TdjrZi","newsTime":"2025-05-13 07:42:28"},{"base62Id":"8jLGAulXy0u","url":"http://sn.ifeng.com/c/8jLGAulXy0u","title":"男子大興安嶺自駕偶遇熊出沒 官方:結束冬眠出來覓食","commentUrl":"ucms_8jLGAulXy0u","newsTime":"2025-05-14 08:50:23"},{"base62Id":"8jISgyfqBd5","url":"http://gzpadk.com/c/8jISgyfqBd5","title":"走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“輝煌大漢”引客來","commentUrl":"ucms_8jISgyfqBd5","newsTime":"2025-05-13 07:34:17"},{"base62Id":"8jHJ1jCF4kG","url":"http://sd.ifeng.com/c/8jHJ1jCF4kG","title":"多省市已開展現房銷售試點","commentUrl":"ucms_8jHJ1jCF4kG","newsTime":"2025-05-12 08:09:05"},{"base62Id":"8jHJ1jCF4l8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jHJ1jCF4l8","title":"汽車車門把手將迎來國家標準 釋放什么信號?","commentUrl":"ucms_8jHJ1jCF4l8","newsTime":"2025-05-12 08:05:29"},{"base62Id":"8jIRTqJLMQS","url":"http://hb.ifeng.com/c/8jIRTqJLMQS","title":"民企老板被錯羈212天 申請國賠千萬元","commentUrl":"ucms_8jIRTqJLMQS","newsTime":"2025-05-13 07:17:01"}],"video":[],"asideAd2":"","asideAd1":"\u003ca href=\"http://gzpadk.com/c/special/8ilOJbcdCQy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17/26908F4C741D9EBB5186D31DF565134D3416A048_size130_w300_h254.jpg\" width=\"300\" height=\"245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r\n\r\n\r\n\r\n","topAd":"\r\n\u003cdiv style=\"padding:10px 0 0 0px;\">\r\n\r\n\u003ca href=\"http://gzpadk.com/\" target=\"_blank\">\r\n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27/B6B10A513C0DE7E451EFF660EE7921C91077676F_size12_w1000_h90.png\" width=\"1000\" height=\"90\" border=\"0\">\u003c/a>\r\n\u003c/div>","floatAd":"","newsList":[],"logoAd":"\u003cstyle>\r\n\t.gmad{position: absolute;top:25px;left:580px}\r\n\u003c/style>\r\n\r\n\u003c!--\u003cdiv class=\"gmad\">\u003ca href=\"http://gzpadk.com/c/8NlhlBk2REr\" target=\"_bank\">\u003cimg border=\"0\"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3_09/658FD9293D43F0EB012F173243F33C4795D90264_size2_w65_h25.png\">\u003c/a>\u003c/div>-->","infoAd":[],"chipObj":{"asideAd5":"160595","contentBottomAd":"160589","asideAd4":"160594","picNews":"195259","asideAd3":"160593","searchPath":"200-213-","hardAd":"160590","recommend":"195258","video":"195189","asideAd2":"160592","asideAd1":"160591","topAd":"160587","floatAd":"160596","newsList":"195188","logoAd":"160588","infoAd":"195185"},"hostname":"gzpadk.com","docData":{"type":"article","noffhFlag":false,"fhhAccountDetail":{"cateid":"九江史志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九江史志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4%B9%9D%E6%B1%9F%E5%8F%B2%E5%BF%97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5-22 09:51:19","authorUrl":"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0fnx5riPXKcBeHwjkY4bA"},"logo":{"logo":"http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0_35/69B1E601A7AD0653F3D9FD1E4E58B3DC986A1D1E_w322_h54.png","title":"江西"},"domain":"gzpadk.com","base62Id":"8jYd9dt9pxt","breadCrumbdata":[{"url":"/shanklist/200-/","title":"地方站"},{"url":"http://gzpadk.com/","title":"江西"},{"url":"http://gzpadk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131-/","title":"人文"},{"url":"http://gzpadk.com/shanklist/200-213-216131-216134-/","title":"揭秘"}],"searchPath":"200-213-216131-216134-,200-213-216085-,200-213-216156-","title":"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,你知道嗎?","newsTime":"2025-05-22 09:51:19","wemediaEAccountId":"","source":"九江史志","sourceUrl":"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0fnx5riPXKcBeHwjkY4bA","author":"","summary":"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,你知道嗎?","imagesInContent":[{"size":91,"width":1080,"url":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21/56C61ADD715AC25F9A0A4C15E86B7E57B4E68E71_size91_w1080_h1080.jpg","height":1080}],"bdImg":"http://d.ifengimg.com/w121_h75_q90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21/56C61ADD715AC25F9A0A4C15E86B7E57B4E68E71_size91_w1080_h1080.jpg","pcUrl":"http://gzpadk.com/c/8jYd9dt9pxt","url":"http://gzpadk.com/c/8jYd9dt9pxt","commentUrl":"ucms_8jYd9dt9pxt","skey":"1f339f","voteId":"ucms_8jYd9dt9pxt","isOriginal":"0","contentData":{"contentList":[{"data":"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 style=\"text-align: justify;\">\u003cstrong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align: justify;\">編者按:\u003c/span>\u003c/strong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align: justify;\">\u003cspan style=\"text-align: justify; font-family: 楷體, 楷體_GB2312, SimKai, "Kaiti SC";\">為解開地名的文化密碼,九江市史志辦公室通過解讀歷代志書,探源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,以饗讀者。鑒于地名的變更歷久漫長,本文只取現用名最早時間及來源寓意,其他述略。\u003c/span>\u003c/span>\u003cbr />\u003c/p>\u003cp>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印記,每一個地名的背后,都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氣質與底蘊。它與時間對話,刻度歷史,講述鄉愁。要了解一座城市,地名是鑰匙,打開地名,就開啟了一程文化之旅。\u003c/p>\u003cp>九江,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下轄13個縣(市、區),很多地名沿用了千年以上,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。\u003c/p>\u003cp>漢高祖六年(前201),九江開始建縣,其中從豫章郡分設的有6縣:柴桑縣(今九江中心城區、瑞昌、廬山市)、彭澤縣(今彭澤、湖口、都昌和安徽東流的一部分)、歷陵(今德安)、艾(今修水、銅鼓)、海昏(今永修、安義、奉新、靖安、武寧)、鄡陽(讀“qiāo”)(今都昌、鄱陽縣部分)。另外,從廬江郡分設尋陽縣(部分區域在九江)。\u003c/p>\u003cp>這些地名,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的自然特征。九江北臨長江、南傍廬山,環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——鄱陽湖,如此名山大川會于一城,使得很多地名都源于山川。比如“九江”,源自“眾水匯集”;比如“修水”,源于“七百里修江”;比如“彭澤”,源自“彭蠡澤在西”;比如“湖口”,因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而得名;比如“廬山市”,以廬山命名;比如“柴桑區”,因境內有柴桑山得名。每一個名字都與自然地理緊密相連,成為地域風貌的生動寫照。\u003c/p>\u003cp>這些地名,或源自當地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。比如“武寧”,得名武則天,取“武后親政、寓居安寧”;比如“濂溪區”,為紀念周敦頤而得名;比如“德安”,源自“德所綏安”,寓意“政治清明、人民安居”;比如“共青城”,源于胡耀邦的題詞。\u003c/p>\u003cp>這些地名,還可能來自本地的人文價值追求和希冀向往。比如“瑞昌”,得名“赤烏之瑞”,寓意祥瑞昌盛;比如“永修”,得名“泮臨修水,永蒙其利”,表達對自然饋贈的感恩與對長久福祉的期盼;比如“都昌”,因此地有都村,昌為嘉名,取名都昌,寄寓繁榮興旺的美好期許,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。\u003c/p>\u003cp>一處地名,是一部高度濃縮的地方志。很多地名,因歷史原因多有變遷,歷經時光淬煉,見證歲月滄桑,但無論如何更迭,始終是九江的文化基因,鐫刻著城市的前世今生,訴說著歷史文明的傳承與生生不息。\u003c/p>\u003cp>\u003cimg src=\"https://x0.ifengimg.com/ucms/2025_21/56C61ADD715AC25F9A0A4C15E86B7E57B4E68E71_size91_w1080_h1080.jpg\" /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 style=\"text-align: center;\">\u003cspan style=\"font-size: 14px; font-family: 楷體, 楷體_GB2312, SimKai, "Kaiti SC";\">九江人文地圖\u003c/span>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九江:眾水匯集之地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九江作為行政區劃,最早在秦代,公元前223年,秦滅楚國,分設三郡,其中之一為九江郡。兩年后,秦始皇統一中國,分天下為三十六郡,仍設九江郡。\u003c/p>\u003cp>關于“九江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《尚書·禹貢》:“九江孔殷……九江納錫大龜。”即這個地方水流匯集,且河道寬廣,還曾向中央進貢大龜。\u003c/p>\u003cp>千百年來,九江地方行政建置經常變更,名稱也隨之變化。其中使用時間較長、影響較大的名稱有潯陽、湓城、柴桑、江州、德化和九江等。但是使用最早、使用時間最長,并沿用至今的地名就是“九江”。\u003c/p>\u003cp>“九江”得名主要有兩種解釋:一是“九條江匯集的地方”,這九條江分別是贛江水、鄱水、余水、修水、淦水、盱水、蜀水、南水和彭水。二是這個“九”不是實數而是虛數,在古代,數字“三”指數量多,而數字“九”指的是最多。兩種解釋都說明,九江是一個眾水匯集的地方,用“九江”命名恰如其分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修水縣:源自七百里修江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七百里修江,五千年古邑。修水縣歷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。幾千年來,修水行政建置時有變更,名稱也隨之變化,先后有分寧(中唐前屬武寧縣,寓意“分自武寧”)、寧州、義寧等地名。\u003c/p>\u003cp>修水作為縣名,始于1914年,此前叫“義寧縣”,因與廣西義寧縣同名需要更名,便以境內著名的河流修江命名。關于“修水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源自《漢書·地理志》:“修水東北至彭澤入湖汊,行六百里。泉冽流長,蟠旋周折,如生蜒伏蜿,故謂之修水。”由此可知,修江蜿蜒流經660里匯入鄱陽湖,因其修遠,故名修水,古稱建昌江,又名修江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武寧縣:武后親政 寓居安寧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武寧用作縣名,始于唐長安四年(704),從建昌分出單設武寧縣。在商代為艾侯領地,故有古艾之稱。自東漢建安四年(199)建西安縣,為武寧建縣之始,迄今有1800余年歷史,此后縣域、縣名多有變更,曾名豫寧、建昌等。\u003c/p>\u003cp>“武寧”縣名源自女皇武則天,武則天創立武周政權后,為了顯示其統治的安寧昌盛,先后在全國命名了如武興、武隆、武昌等27個與武周興盛有關的地名,武寧是其中之一,寓意“武后掌朝、天下安寧”,見證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瑞昌市:赤烏之瑞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瑞昌作為地名,可以追溯到漢獻帝十三年(208),據清雍正《瑞昌縣志》記載:“程普駐兵瑞昌,忽有赤烏飛集軍中,千百成群,以為祥瑞,已而得捷,始號赤烏鎮。”孫吳大將程普在此駐軍,忽見赤烏鳥群集盤旋軍營,程普認為這是祥瑞征兆,不久之后果然收到了赤壁之戰的捷報,于是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赤烏鎮,又叫瑞昌鎮。\u003c/p>\u003cp>五代南唐升元三年(939)在此地設縣,沿用瑞昌作為縣名,寓意祥瑞昌盛。此后歷經一千多年,名稱從未改變。1989年12月,撤縣設瑞昌市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都昌\u003c/strong>\u003cstrong>縣:縣有都村 配“昌”嘉名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都昌作為縣名,始于唐武德五年(622),“江州都昌縣:以縣北有都村,配以‘昌’字,取嘉名也”(《元和郡縣志》二卷),并沿用至今。\u003c/p>\u003cp>都昌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,漢高祖六年(前201),劉邦派灌嬰追殺淮南王英布于泗山,在此建鄡陽縣。后因鄱陽湖水不斷南侵,鄡陽縣被淹入水中,歷史上曾有“沉鄡陽、浮都昌”之說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湖口\u003c/strong>\u003cstrong>縣\u003c/strong>\u003cstrong>:在彭蠡湖之口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湖口用作縣名,始于南唐時期,因地處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得名,彰顯其地理位置重要。據清康熙《湖口縣志》載:“湖口,以在彭蠡湖之口故名。”\u003c/p>\u003cp>南朝宋永初元年(420),在鄡陽鎮設湖口戍,隸屬彭澤縣。南唐升元二年(938),升湖口戍為湖口縣,至今一千多年從未更名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彭澤縣:彭蠡澤在西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彭澤建縣,始于漢代。漢高祖六年(前201),分淮南國之一部分為豫章郡,轄18縣,其中就有彭澤縣。關于“彭澤”的最早記載,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彭蠡(今鄱陽湖)澤在西,因以縣名。”講的是彭澤在古彭蠡澤的東邊,以此作縣名,并沿用至今。曾名龍城等。\u003c/p>\u003cp>鄱陽湖,古稱“彭蠡”,“彭者大也,蠡者,瓠瓢也”也就是說大澤的水面像葫蘆瓢一樣。鄱陽湖的形成發展經歷了漫長過程。先秦時期,彭蠡澤范圍很大,被長江截為南北兩部分。后來,由于長江主泓道的南移,北部演變為今安徽湖北的大官湖、龍感湖等,南部則由于地面下沉,吞沒了漢代設置的鄡陽縣,隋唐時期湖水抵達今天鄱陽縣境內的古鄱陽山,因而叫鄱陽湖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永修縣:泮臨修水 永蒙其利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永修用作縣名,始于1914年,因與四川建昌道同名,改名永修,取其“泮臨修水,永蒙其利”之意,希望居住在修河兩岸的人民,世代都能享受到修河帶來的福利。\u003c/p>\u003cp>永修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,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在此設海昏縣,又設建昌縣。后因地殼運動,湖水由西向東擴展,海昏縣城被湖水淹沒,就有了民謠“沉了海昏縣,浮起吳城洲”之說。后隨朝代更迭,先后析出武寧、奉新、靖安、安義等縣,建昌縣名延續1400多年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德安縣:德所綏安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德安用作縣名,始于唐五代吳乾貞元年(927)。傳說吳睿帝楊溥親賜“德所綏安”四字,寓意“政治清明、人民安居”,從中取“德安”作為縣名,并沿用至今。\u003c/p>\u003cp>德安建縣,始于西漢初年設歷陵縣,距今有2200多年。歷史上縣域、縣名多有變更,先后有歷陵、蒲亭、楚城、蒲塘等地名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共青城市:以“共青團”命名的城市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共青城是全國唯一以“共青團”命名的城市,其名字來源于1955年上海知識青年的墾荒創業以及胡耀邦同志的三次題詞。1955年,團中央書記胡耀邦來到德安九仙嶺,專程看望從上海來的青年志愿墾荒隊員,隊員們請他為墾荒隊創辦的合作社起個名字。他欣然答應,因沒有毛筆,胡耀邦用筷子夾著棉花,蘸著用鍋灰調成的墨汁,題寫了“共青社”三個大字,這就是共青城的乳名。2010年9月,正式成立共青城市。\u003c/p>\u003cp>歷經七十載的篳路藍縷,這座城市實現了從共青社、到共青墾殖場、到共青城開放開發區,再到共青城市的歷史巨變。共青城的名字,承載著新中國初期青年響應國家號召、墾荒拓土的歷史印記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廬山市:得名廬山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廬山市以廬山得名,前身是星子縣,設立于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。2016 年,星子縣撤縣與廬山管理局合并,設立縣級廬山市。將世界文化景觀、世界地質公園 —— 廬山風景名勝區全部納入廬山市行政區劃,實現山上山下統一管理,全面提升廬山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。\u003c/p>\u003cp>關于廬山的最早記載,始于司馬遷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余南登廬山,觀禹疏九江。”廬山開始廣為傳播,為人們知曉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柴桑區:因柴桑山命名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柴桑用作縣名,始于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),因境內有柴桑山得名。關于柴桑山的最早記載,出自《山海經》:“又南九十里,曰柴桑之山。其上多銀,其下多碧,多泠石、赭,其木多柳、桑。”可見,早在漢代,此地資源豐富,生活富足。\u003c/p>\u003cp>此后,柴桑區行政建置時有變更,先后有彭蠡、湓城、潯陽、德化、九江縣等地名。2017年,九江縣撤縣設區,恢復古柴桑的名號,更名為柴桑區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潯陽區:“尋水之陽”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潯陽,最初用作縣名“尋陽”,漢高祖六年(201)設立該縣,因地處尋水之北而得名,縣城故址在今湖北黃梅縣境內。關于“尋陽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出自《史記·武帝紀》:“浮江,自尋陽出樅陽,過彭蠡,祀其名山川。”\u003c/p>\u003cp>西晉末年(304),尋陽縣和柴桑縣合并為尋陽郡,郡治故址在今天的八里湖灘。隋朝開皇年間,因水災淹沒,將城址遷移到今天的潯陽區境內。\u003c/p>\u003cp>把六朝時的“尋陽”變為“潯陽”,始于唐武德四年(621),據《新唐書·地理五》記載:“潯陽縣本湓城,武德四年更名。”以潯陽名縣,主要有三點考慮:\u003c/p>\u003cp>——地理變遷與水文特征強化。原江北尋陽縣治逐漸遷移至江南(今江西九江一帶),新治所瀕臨長江、潯水,加“氵”,以突顯其臨水特性。\u003c/p>\u003cp>——行政調整與地名規范化。東晉咸和年間,江州刺史溫嶠將尋陽郡治從江北遷至江南柴桑,此后“江南之尋陽著,江北之尋陽益晦”。原江北尋陽縣(湖北黃梅)在隋唐時已衰落,而江南尋陽郡逐漸成為區域中心。唐代官方推行地名規范化,改名“潯陽”,與原江北尋陽作區分,避免兩地名稱混淆。\u003c/p>\u003cp>——文化象征與文學影響。“潯陽”自唐代起成為九江的詩意代稱,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潯陽江頭夜送客”,李白、劉禹錫等詩人亦多詠及,使“潯陽”更具文化內涵。唐《元和郡縣圖志》:“潯陽,本漢舊縣,屬廬江郡。以在潯水之陽,故曰潯陽。”直接將“尋陽”寫作“潯陽”,虛構性回溯命名,以延續其舊稱邏輯。\u003c/p>\u003cp>1980年,九江市升格為地級市,正式設立潯陽區。\u003c/p>\u003cp class=\"textAlignCenter\">\u003cstrong>濂溪區:紀念周敦頤\u003c/strong>\u003c/p>\u003cp>濂溪用作地名,始于2016年,撤銷星子縣、設立廬山市,為避免重名,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,是九江人民為紀念周敦頤而特有的地名。\u003c/p>\u003cp>北宋著名哲學家、理學創始人周敦頤,因其晚年定居江西廬山蓮花峰下,以家鄉營道(今湖南道縣)的“濂溪”為號,世稱“濂溪先生”。他在九江生活期間,曾創辦濂溪書院,傳播理學思想,對本地文化影響深遠,九江人民為紀念其貢獻,以“濂溪”命名此地。\u003c/p>","type":"text"}],"currentPage":0,"pageSize":1},"editorName":"李波2","faceUrl":"","vestAccountDetail":{},"subscribe":{"cateid":"九江史志","type":"source","catename":"九江史志","description":"","cateSource":"","backgroud":"http://p1.ifengimg.com/ifengimcp/pic/20160919/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.png","api":"http://api.iclient.ifeng.com/api_wemedia_list?type=source&keyword=%E4%B9%9D%E6%B1%9F%E5%8F%B2%E5%BF%97","originalName":"","redirectTab":"article","newsTime":"2025-05-22 09:51:19","authorUrl":"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0fnx5riPXKcBeHwjkY4bA"}},"keywords":"九江,地名,潯陽,廬山,鄱陽湖,縣名,武寧,長江,市縣,由來","hasCopyRight":false,"sourceReason":"公開信息","isHubeiLocal":false,"interact":{"isCloseShare":false,"isCloseLike":false,"isOpenCandle":false,"isOpenpray":false}}; var adKeys = []; var __apiReport = (Math.random() > 0.99);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= 50; for (var i = 0,len = adKeys.length; i

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,国产在线视频主播区,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,免费看国产黄线在线观看

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,你知道嗎?
江西
江西 > 人文 > 揭秘 > 正文

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,你知道嗎?

編者按:為解開地名的文化密碼,九江市史志辦公室通過解讀歷代志書,探源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及其文化內涵,以饗讀者。鑒于地名的變更歷久漫長,本文只取現用名最早時間及來源寓意,其他述略。

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印記,每一個地名的背后,都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氣質與底蘊。它與時間對話,刻度歷史,講述鄉愁。要了解一座城市,地名是鑰匙,打開地名,就開啟了一程文化之旅。

九江,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下轄13個縣(市、區),很多地名沿用了千年以上,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。

漢高祖六年(前201),九江開始建縣,其中從豫章郡分設的有6縣:柴桑縣(今九江中心城區、瑞昌、廬山市)、彭澤縣(今彭澤、湖口、都昌和安徽東流的一部分)、歷陵(今德安)、艾(今修水、銅鼓)、海昏(今永修、安義、奉新、靖安、武寧)、鄡陽(讀“qiāo”)(今都昌、鄱陽縣部分)。另外,從廬江郡分設尋陽縣(部分區域在九江)。

這些地名,可能源自當地最典型的的自然特征。九江北臨長江、南傍廬山,環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——鄱陽湖,如此名山大川會于一城,使得很多地名都源于山川。比如“九江”,源自“眾水匯集”;比如“修水”,源于“七百里修江”;比如“彭澤”,源自“彭蠡澤在西”;比如“湖口”,因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而得名;比如“廬山市”,以廬山命名;比如“柴桑區”,因境內有柴桑山得名。每一個名字都與自然地理緊密相連,成為地域風貌的生動寫照。

這些地名,或源自當地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。比如“武寧”,得名武則天,取“武后親政、寓居安寧”;比如“濂溪區”,為紀念周敦頤而得名;比如“德安”,源自“德所綏安”,寓意“政治清明、人民安居”;比如“共青城”,源于胡耀邦的題詞。

這些地名,還可能來自本地的人文價值追求和希冀向往。比如“瑞昌”,得名“赤烏之瑞”,寓意祥瑞昌盛;比如“永修”,得名“泮臨修水,永蒙其利”,表達對自然饋贈的感恩與對長久福祉的期盼;比如“都昌”,因此地有都村,昌為嘉名,取名都昌,寄寓繁榮興旺的美好期許,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。

一處地名,是一部高度濃縮的地方志。很多地名,因歷史原因多有變遷,歷經時光淬煉,見證歲月滄桑,但無論如何更迭,始終是九江的文化基因,鐫刻著城市的前世今生,訴說著歷史文明的傳承與生生不息。

九江人文地圖

九江:眾水匯集之地

九江作為行政區劃,最早在秦代,公元前223年,秦滅楚國,分設三郡,其中之一為九江郡。兩年后,秦始皇統一中國,分天下為三十六郡,仍設九江郡。

關于“九江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《尚書·禹貢》:“九江孔殷……九江納錫大龜。”即這個地方水流匯集,且河道寬廣,還曾向中央進貢大龜。

千百年來,九江地方行政建置經常變更,名稱也隨之變化。其中使用時間較長、影響較大的名稱有潯陽、湓城、柴桑、江州、德化和九江等。但是使用最早、使用時間最長,并沿用至今的地名就是“九江”。

“九江”得名主要有兩種解釋:一是“九條江匯集的地方”,這九條江分別是贛江水、鄱水、余水、修水、淦水、盱水、蜀水、南水和彭水。二是這個“九”不是實數而是虛數,在古代,數字“三”指數量多,而數字“九”指的是最多。兩種解釋都說明,九江是一個眾水匯集的地方,用“九江”命名恰如其分。

修水縣:源自七百里修江

七百里修江,五千年古邑。修水縣歷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。幾千年來,修水行政建置時有變更,名稱也隨之變化,先后有分寧(中唐前屬武寧縣,寓意“分自武寧”)、寧州、義寧等地名。

修水作為縣名,始于1914年,此前叫“義寧縣”,因與廣西義寧縣同名需要更名,便以境內著名的河流修江命名。關于“修水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源自《漢書·地理志》:“修水東北至彭澤入湖汊,行六百里。泉冽流長,蟠旋周折,如生蜒伏蜿,故謂之修水。”由此可知,修江蜿蜒流經660里匯入鄱陽湖,因其修遠,故名修水,古稱建昌江,又名修江。

武寧縣:武后親政 寓居安寧

武寧用作縣名,始于唐長安四年(704),從建昌分出單設武寧縣。在商代為艾侯領地,故有古艾之稱。自東漢建安四年(199)建西安縣,為武寧建縣之始,迄今有1800余年歷史,此后縣域、縣名多有變更,曾名豫寧、建昌等。

“武寧”縣名源自女皇武則天,武則天創立武周政權后,為了顯示其統治的安寧昌盛,先后在全國命名了如武興、武隆、武昌等27個與武周興盛有關的地名,武寧是其中之一,寓意“武后掌朝、天下安寧”,見證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。

瑞昌市:赤烏之瑞

瑞昌作為地名,可以追溯到漢獻帝十三年(208),據清雍正《瑞昌縣志》記載:“程普駐兵瑞昌,忽有赤烏飛集軍中,千百成群,以為祥瑞,已而得捷,始號赤烏鎮。”孫吳大將程普在此駐軍,忽見赤烏鳥群集盤旋軍營,程普認為這是祥瑞征兆,不久之后果然收到了赤壁之戰的捷報,于是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赤烏鎮,又叫瑞昌鎮。

五代南唐升元三年(939)在此地設縣,沿用瑞昌作為縣名,寓意祥瑞昌盛。此后歷經一千多年,名稱從未改變。1989年12月,撤縣設瑞昌市。

都昌縣:縣有都村 配“昌”嘉名

都昌作為縣名,始于唐武德五年(622),“江州都昌縣:以縣北有都村,配以‘昌’字,取嘉名也”(《元和郡縣志》二卷),并沿用至今。

都昌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,漢高祖六年(前201),劉邦派灌嬰追殺淮南王英布于泗山,在此建鄡陽縣。后因鄱陽湖水不斷南侵,鄡陽縣被淹入水中,歷史上曾有“沉鄡陽、浮都昌”之說。

湖口:在彭蠡湖之口

湖口用作縣名,始于南唐時期,因地處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得名,彰顯其地理位置重要。據清康熙《湖口縣志》載:“湖口,以在彭蠡湖之口故名。”

南朝宋永初元年(420),在鄡陽鎮設湖口戍,隸屬彭澤縣。南唐升元二年(938),升湖口戍為湖口縣,至今一千多年從未更名。

彭澤縣:彭蠡澤在西

彭澤建縣,始于漢代。漢高祖六年(前201),分淮南國之一部分為豫章郡,轄18縣,其中就有彭澤縣。關于“彭澤”的最早記載,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彭蠡(今鄱陽湖)澤在西,因以縣名。”講的是彭澤在古彭蠡澤的東邊,以此作縣名,并沿用至今。曾名龍城等。

鄱陽湖,古稱“彭蠡”,“彭者大也,蠡者,瓠瓢也”也就是說大澤的水面像葫蘆瓢一樣。鄱陽湖的形成發展經歷了漫長過程。先秦時期,彭蠡澤范圍很大,被長江截為南北兩部分。后來,由于長江主泓道的南移,北部演變為今安徽湖北的大官湖、龍感湖等,南部則由于地面下沉,吞沒了漢代設置的鄡陽縣,隋唐時期湖水抵達今天鄱陽縣境內的古鄱陽山,因而叫鄱陽湖。

永修縣:泮臨修水 永蒙其利

永修用作縣名,始于1914年,因與四川建昌道同名,改名永修,取其“泮臨修水,永蒙其利”之意,希望居住在修河兩岸的人民,世代都能享受到修河帶來的福利。

永修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,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在此設海昏縣,又設建昌縣。后因地殼運動,湖水由西向東擴展,海昏縣城被湖水淹沒,就有了民謠“沉了海昏縣,浮起吳城洲”之說。后隨朝代更迭,先后析出武寧、奉新、靖安、安義等縣,建昌縣名延續1400多年。

德安縣:德所綏安

德安用作縣名,始于唐五代吳乾貞元年(927)。傳說吳睿帝楊溥親賜“德所綏安”四字,寓意“政治清明、人民安居”,從中取“德安”作為縣名,并沿用至今。

德安建縣,始于西漢初年設歷陵縣,距今有2200多年。歷史上縣域、縣名多有變更,先后有歷陵、蒲亭、楚城、蒲塘等地名。

共青城市:以“共青團”命名的城市

共青城是全國唯一以“共青團”命名的城市,其名字來源于1955年上海知識青年的墾荒創業以及胡耀邦同志的三次題詞。1955年,團中央書記胡耀邦來到德安九仙嶺,專程看望從上海來的青年志愿墾荒隊員,隊員們請他為墾荒隊創辦的合作社起個名字。他欣然答應,因沒有毛筆,胡耀邦用筷子夾著棉花,蘸著用鍋灰調成的墨汁,題寫了“共青社”三個大字,這就是共青城的乳名。2010年9月,正式成立共青城市。

歷經七十載的篳路藍縷,這座城市實現了從共青社、到共青墾殖場、到共青城開放開發區,再到共青城市的歷史巨變。共青城的名字,承載著新中國初期青年響應國家號召、墾荒拓土的歷史印記。

廬山市:得名廬山

廬山市以廬山得名,前身是星子縣,設立于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。2016 年,星子縣撤縣與廬山管理局合并,設立縣級廬山市。將世界文化景觀、世界地質公園 —— 廬山風景名勝區全部納入廬山市行政區劃,實現山上山下統一管理,全面提升廬山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。

關于廬山的最早記載,始于司馬遷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余南登廬山,觀禹疏九江。”廬山開始廣為傳播,為人們知曉。

柴桑區:因柴桑山命名

柴桑用作縣名,始于漢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),因境內有柴桑山得名。關于柴桑山的最早記載,出自《山海經》:“又南九十里,曰柴桑之山。其上多銀,其下多碧,多泠石、赭,其木多柳、桑。”可見,早在漢代,此地資源豐富,生活富足。

此后,柴桑區行政建置時有變更,先后有彭蠡、湓城、潯陽、德化、九江縣等地名。2017年,九江縣撤縣設區,恢復古柴桑的名號,更名為柴桑區。

潯陽區:“尋水之陽”

潯陽,最初用作縣名“尋陽”,漢高祖六年(201)設立該縣,因地處尋水之北而得名,縣城故址在今湖北黃梅縣境內。關于“尋陽”一詞的最早記載,出自《史記·武帝紀》:“浮江,自尋陽出樅陽,過彭蠡,祀其名山川。”

西晉末年(304),尋陽縣和柴桑縣合并為尋陽郡,郡治故址在今天的八里湖灘。隋朝開皇年間,因水災淹沒,將城址遷移到今天的潯陽區境內。

把六朝時的“尋陽”變為“潯陽”,始于唐武德四年(621),據《新唐書·地理五》記載:“潯陽縣本湓城,武德四年更名。”以潯陽名縣,主要有三點考慮:

——地理變遷與水文特征強化。原江北尋陽縣治逐漸遷移至江南(今江西九江一帶),新治所瀕臨長江、潯水,加“氵”,以突顯其臨水特性。

——行政調整與地名規范化。東晉咸和年間,江州刺史溫嶠將尋陽郡治從江北遷至江南柴桑,此后“江南之尋陽著,江北之尋陽益晦”。原江北尋陽縣(湖北黃梅)在隋唐時已衰落,而江南尋陽郡逐漸成為區域中心。唐代官方推行地名規范化,改名“潯陽”,與原江北尋陽作區分,避免兩地名稱混淆。

——文化象征與文學影響。“潯陽”自唐代起成為九江的詩意代稱,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潯陽江頭夜送客”,李白、劉禹錫等詩人亦多詠及,使“潯陽”更具文化內涵。唐《元和郡縣圖志》:“潯陽,本漢舊縣,屬廬江郡。以在潯水之陽,故曰潯陽。”直接將“尋陽”寫作“潯陽”,虛構性回溯命名,以延續其舊稱邏輯。

1980年,九江市升格為地級市,正式設立潯陽區。

濂溪區:紀念周敦頤

濂溪用作地名,始于2016年,撤銷星子縣、設立廬山市,為避免重名,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,是九江人民為紀念周敦頤而特有的地名。

北宋著名哲學家、理學創始人周敦頤,因其晚年定居江西廬山蓮花峰下,以家鄉營道(今湖南道縣)的“濂溪”為號,世稱“濂溪先生”。他在九江生活期間,曾創辦濂溪書院,傳播理學思想,對本地文化影響深遠,九江人民為紀念其貢獻,以“濂溪”命名此地。